发布者:医学情报室 来源:健康报 2024-09-03
历时7年研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胡夕春、副主任罗志国团队,于近日发布全球首个针对原发不明肿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对原发不明肿瘤进行“部位特异性治疗”的有效性。近日,相关研究文章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柳叶刀·肿瘤学》。
该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检测技术预测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起源,并进行“部位特异性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9.6个月,显著优于“传统经验性化疗”方案的6.6个月,这有望成为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原发不明肿瘤常常表现为“诊断时仅发现转移灶却无法发现原发病灶”,是一类经临床、影像、病理和实验室指标等全面检查后,仍难以确定原发病灶部位或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由于缺少相关研究,凭借主诊医生经验的“经验性化疗”目前仍然是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通常治疗方法。
胡夕春表示,这种“眉毛胡子一起抓”的治疗方法无法实现对肿瘤的更精准、个性化打击。尽管基因表达谱检测已被用于推断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起源,但其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
2017年,胡夕春、罗志国团队开始名为“Fudan CUP-001”的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更精准推断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并实现临床治疗的个性化、精准化,突破既往治疗的瓶颈。
根据研究设计,研究团队通过检测肿瘤基因表达推测肿瘤原发灶来源,进而评估部位特异性治疗,对比“经验性化疗”在原发不明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项历时7年的研究,共纳入182名原发不明肿瘤患者,随机分配,并接受“部位特异性治疗”或“经验性化疗”。
“部位特异性治疗”组的患者首先接受基因检测,然后根据相关技术推测的原发灶来源进行相应原发灶的标准治疗;“经验性化疗”组的患者,接受紫杉醇或吉西他滨联合铂的双药联合标准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部位特异性治疗”的原发不明肿瘤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9.6个月,显著长于“经验性化疗”组的6.6个月。这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部位特异性治疗”相比“经验性化疗”能够显著改善初治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可成为未来原发不明肿瘤患者精准治疗的新选择。
胡夕春说:“这提示原发不明肿瘤患者是由不同原发灶患者组成的异质性群体,它不是一个单一性的疾病。对这类患者进行追根溯源,再进行相应的精准治疗有望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罗志国表示,“Fudan CUP-001研究的结果于2023年在欧洲肿瘤年会进行了大会口头发言汇报,现在又被《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体现了国际上对该项研究的认可。”